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愿闻

知道这些,你也敢带话都还没说溜的娃耍文言

Updated: Jul 17, 2022

想赠给娃一辈子的财富?2岁起分6步走




这篇接着聊:怎么带娃学文言文?咱们先来看几个常见问题。


1 常见问题探讨

一、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文言文熏陶比较好呢?

回答是:在娃能接受的前提下,越早越好。

一般来说,由于娃们在3岁以前对音律节奏的感知能力特别强(关于婴儿大脑和听觉系统发展的普遍特点,戳这里阅读),而文言文正好具备这样的“音乐性”,因此,我们在娃生命最初几年里即开始为他们读文言文,正好迎合了小娃听觉发展对音韵美感的需求,在这个时期帮娃建立起对文言文的亲近感,一般来讲会比娃长大后再来做这件事要轻松

供参考:目前我们学堂的孩子基本在1岁半到2岁半之间开始接触文言文。以父母读给孩子听为主。读什么?读多久?后面具体说。

二、小时候听过读过的文言文,真的会成为一辈子的财富吗?

当然不是,仅仅靠“小时候学过”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一辈子的财富,这些内容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常新。看到这个回答是不是有点失望?

我在0-12岁能力养成计划那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有关语言运用假说的研究结果,即:10岁以前已经习得的第一语言,只要之后不再使用,将会从大脑中消失(Pallier 2007),当时看完研究报告,我的内心是震惊的。

相信我们中的很多人以为:小时候学过的东西,可以记住一辈子。

虽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在语言方面,我们小时候学到的东西之所以到现在还记得,不仅是因为我们在小时候习得了,而且还因为之后我们反复接触、加深理解并常有机会运用

也许你注意到了:小娃学语言,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是因为:0-3岁小娃大脑中有关语音部分的功能模块发展迅速,神经元联结的速度也处于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娃们模仿语音、习得语言会比成人快得多。但也正因为大脑在此阶段具备极强的可塑性,使得如果不能持续有效地刺激以保持语音等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以及保留调取这些信息的路径,那么语音印迹或调取路径变浅和消失的速度也会相当快

也就是说,掌握语言没有捷径,除了早开始,还得一直用。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别那么大,加之其在汉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要想学好汉语,学习文言文也只有“早开始,一直用”,才能真正成为一辈子的财富。

三、既然小时候读也不懂,懂了以后才会有真正的影响,那为什么不干脆等到孩子大一些、理解力更强的时候再开始读文言文呢?

以我们对周围大量案例的观察分析,并结合一手经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不是不可以,只是会很难。

你见过哪对父母会先问新生儿是否能理解中文、英语或者德语,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和他们说话的吗?不都是在不断地和婴儿说话中,逐渐才让他们明白了语言的意义吗?

孩子的理解力虽然不及成年人,可是孩提时代即开始学习一门语言,却比成年之后开始能更轻松地掌握且更易学成母语。这说明,要不要开始学习一门语言,理解力强弱不应作为评判标准。

同样,要不要开始学文言文,也不该根据理解力强弱来判断。等孩子大一些了再来学文言文,尤其在海外环境下,难度会大幅上升,孩子的接受度会急剧下降

可是有人说,孩子的理解力一直在提升,懂得越来越多了,会不会对学文言文有帮助呢?

四、为什么孩子的理解力上去了,对文言文的接受度反而会降低呢?

这是因为:

1. 娃之前只接触到现代文,日常用语和听故事都是用现代文进行,我们平时说的“理解力”其实是指娃对现代文的理解力。文言文与现代文差别非常大,接触文言文无异于开启一门“新语言”的学习,这使得娃对现代文的理解力无法自动迁移到文言文上

随着年龄增长,娃已经对现代文积累起一定的理解力,在现代文和文言文之间,娃自动选择更熟悉的现代文,避重就轻,这符合人性。与既有的现代文基础一对比,对文言文的接受度比之前没有现代文基础时更低,也就好理解了。

2. 由于娃3岁以前对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敏感,此阶段对文言文的记忆和复述都基于“音”而非“意”。这就是为什么3岁以前的孩子基本听读几遍,就能顺畅地跟读四五个字的文言句子,即使遇到7个字以上的文言句子,拆分开听读几遍,再合拢来,也能依样画葫芦地跟读下来的原因,尽管他们并不理解在说什么。

约3岁之后,娃进入认知迅速发展的阶段,对语音的感知逐渐让位给对意思的渴求,娃迫切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怎样?

由于平时日常会话和故事中的语言都以现代文为主,娃要记住那些不符合日常语言习惯的文言表达自然不容易。再加上此阶段娃进入试图通过理解来记忆的阶段文言表达的含义难以直接从日常生活中准确获得,因此娃很难借助理解实现文言文的瞬时记忆

常见表现为:同样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大娃反而不能像小娃那样跟读较长的文言句子。即使大娃好不容易记住了句子,但是理解起来需要经过一个类似于翻译成现代文的过程,比起直接阅读现代文故事来说,要费劲很多,所以相比读现代文故事,大娃难以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五、既然小娃学文言文也不是完全没有畏难情绪,那何来建立亲近感一说?

我不是随便说的,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上有两个重要概念:

一个是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是可信的。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

另一个是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内隐记忆(即: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能力)的体现。(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只要曝光度合适,帮助小娃建立起对文言文的熟悉感是早晚的事。把握好小娃对节奏和声音敏感度较高的优势,适时适量地提供文言文熏陶,从小培养娃们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会让他们在日后遇见文言表达时从心理上不犯怵,并因为熟悉而产生亲近感。

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文言文熏陶?怎样带娃学习文言文?下面我分六个阶段讲。

为方便各位,我先贴一下上篇文章里提到的学文言文的三个目标:

1 我们希望从小帮娃建立起对文言文的亲近感,让娃以后看到文言表达不仅不犯怵,而且觉得亲切。这是第一个目标,也是后续文言文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2 娃能从文言精品中了解到几千年来,古人向外如何看世界,向内如何感知自己;并能逐步体会汉语言之美

3 娃能把读过的文言精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文化储备,将来能轻松阅读各种汉语书籍;能在与人沟通时准确理解别人提到的成语典故;在表达时能适时地引经据典,简练生动又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学习文言文的六个阶段:

1 小娃听父母读文言文,感受节奏韵律,产生熟悉感


2 小娃跟读文言文,每日少量、细水长流,保持熟悉度;


3 娃能自己诵读熟悉的文言文,由熟悉而生亲近感;


4 娃通过了解精选诗词句的意思,开始领略汉语言之美;


5 不仅理解精选诗词句的含义,而且能根据意思从已学经典中找出对应的文言表达;


6 能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实现学文言文的第三个目标。

以下内容以学堂孩子们情况为例,供参考。还请各位父母根据自家娃的特点,酌情调整。

第一阶段、小娃听父母读文言文,感受节奏韵律,产生熟悉感

娃2岁左右开始,父母读,孩子听

读什么?

原则上,此阶段不给娃设限,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各种类型和篇幅长短的文言精品,有助于拓宽娃对汉语言感知的阈值。

实操上,上一篇我为大家总结了“我们通过1500天为大家品鉴出来的2.5部经典”,即:《论语》、《诗经》和其他精选古诗词

读多久?

既然适时地曝光能增加娃对文言文的熟悉感,那么,咱们尽量做到每天为娃朗读一点文言文

但同时,由于娃在此阶段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同一节律容易感到疲劳等特点,我们不建议长时间为娃朗读。每天几分钟足以,细水长流不怕细,贵在长流。

什么时候读?

此阶段不必拘泥于形式,父母如果本身有很多储备,能应景地为孩子朗诵几句当然很好;或者每天找个娃吃饱喝足睡醒、心情愉快的时候,把娃抱在怀里一起翻看古诗词绘本或者论语书,给娃读上一段两句的,可以配合着摇头晃脑或者根据节奏拍手,让娃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律动。

第二阶段、小娃跟读文言文,每日少量、细水长流,保持熟悉度

从听到跟读,可能会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过渡时间,娃与娃不同。关键是每隔一阵子,父母要尝试引导孩子,而不是坐等孩子主动跟读。

读多少?

无论是《论语》还是古诗词,一开始的跟读不求量。

我家的情况供各位参考:大约两岁,小小鸟开始每天读一个《论语》句子。这一个句子的量不是我们拍脑袋定出来的,而是和小小鸟之间的相互试探和妥协得来的,是双方都能接受的量。这个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小小鸟能力的提升,我们也从一个句子逐渐增加到两个句子、一个段落,最长增加到5分钟的量。

也会有一个句子都不愿意读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们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胃口搞坏了,学中文是一辈子的事情”,因此不会强求。尽管如此,我们并不会放弃之后的继续努力

那时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去户外,古诗则经常是在外行走、触景生情时,才会诵读一首,不会要求背诵。

尽管每个娃不一样,但循序渐进肯定没错,不要高估了短期的效果,也不要低估了长期的效力

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此阶段所追求的不是100遍,不是能背诵多少经典。我们姑且不说长时间反复枯燥诵读带来的厌恶感和压抑感会多大程度地抑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暂且不说本该用于玩耍、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看世界的时间没能用于全方位锻炼各项重要能力所造成的缺失和负面影响有多大;就算3岁以前娃能背出很多经典,只要后来不经常巩固复习,四五岁时完全不记得那也是很常见的。因为这时候的背诵靠音节堆砌式的记忆,并非基于理解和运用的记忆,是不长久的

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诵和维护,不如用适量的时间反复读少量的经典,比如反复读《论语》,反复唱诵那十几首《诗经》,反复读那几十首古诗词,能持续保有亲近感,足矣。这也是娃学文言文的第一个目标。

第三阶段、娃能自己诵读熟悉的文言文,由熟悉而生亲近感

小娃的短时记忆力普遍较强,即使不是刻意要求背诵,同样的内容在重复跟读一周,每天哪怕只读一两遍之后,小娃一般也都能将诗词和《论语》里的句子背诵下来。这种时候,娃会很有成就感。

多给娃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娃只要一主动背诵,就使劲夸。

读多少?

我家情况供各位参考:在这个阶段,小小鸟最多一天诵读16开三页《论语》,大约300个字的量,总时间不过5分钟。虽然是看着书诵读,其实并不认字,只是靠音节记忆和几个字定位,就能熟练顺下来。

从这个阶段开始,集体的作用逐渐显现,伙伴们每周末见面,一起诵读,相互促进。

第四阶段、娃通过了解精选诗词句的意思,开始领略汉语言之美

直到约4岁,诵读文言文的目的都主要是建立亲近感。娃有时候也会问“这句话在说什么”,既然娃问了,我们就翻书查资料讲解给他们听,但是一般来说,4岁前娃不怎么问。

从小就一直听故事的娃,四五岁时,他们的现代文理解力已经相当不错。听力阅读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积累。此阶段的娃也对一切充满好奇,明显会问更多“为什么”。同时,他们靠声音记忆的能力逐渐让位于理解力。我们会发现,即使之前很熟悉的篇章,只要几个月不碰,娃也会感到生疏。不过好在积累起来的亲近感是不会消失的(如果之前强行灌输,积累起来的厌恶感恐怕也会一直存在)。

这时候,除了每天继续在家诵读一点文言文(5-10分钟)之外,在课堂上,我开始尝试结合生活为娃们讲解《论语》精选句子,比如结合“吃太多糖不好,既坏牙齿又坏胃口,影响身体正常生长”讲解“过犹不及”,结合“你不想别人抢你的玩具,那你也不要抢别人的玩具”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再比如结合故事“拔苗助长”讲解“欲速则不达”,结合“寒号鸟”的故事讲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

由于这些文言文已经在娃面前曝光了两三年了,娃们对这些文字感到熟悉又亲切。尽管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但是由于“启动效应”的作用,使得他们再度接触这些句子时,从心理上觉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事实上,在结合生活讲解之后,娃们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地举例给我听。比如有一次,一群只有四五岁的娃娃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事,小R说:“我小时候有一次等不及要喝奶,妈妈还没泡好奶粉,我就着急去拿,结果把瓶子打翻了,最后等了好久才喝到奶。”小M说“我妈妈急着出门买东西,忘了拿钱包,只好开车回家去拿,结果花了比平时还要长的时间才买到东西。”

此外,我也会结合生活讲一点《诗经》。古诗词就更直白了,对这一届从小接触文言文的娃来说,更易理解。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会认为古诗词是很遥远的东西,他们觉得古人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有悲欢离合,而做诗就是古人很喜欢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也会套用古诗的结构,大家一起吟诗。比如:娃们学了李白的“赠汪伦”,想起自己上一次在中国与亲戚朋友道别时的场景,于是也作了一首诗:“xx乘车将欲行,亲朋好友来相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亲友送我情”。还有一次,大家模仿“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诗句,根据课前在院子里的“所见”合作了一首:“松鼠吱吱叫,它在树上跳。意欲检核桃,忽然下树来。”(这里,我记录了孩子们的原话,虽然对仗押韵还谈不上,但是孩子们有意识地用七字或五字一句的方式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描述看见的景象,这是多有意义的尝试啊!)

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也开始在课堂上玩古代文人墨客中流行的游戏:飞花令。孩子们兴致勃勃,为了能更多地参与,或者让伙伴们觉得自己“很厉害”,往往会更愿意在课后积极准备。

此阶段,我们希望能用娃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逐步了解到几千年来,古人向外如何看世界,向内如何感知自我;并能逐步领略汉语言之美。这也是学文言文的第二个目标。

第五阶段、不仅理解精选诗词句的含义,而且能根据意思从已学经典中找出对应的文言表达

家里,自从娃四岁多以来,中文学习内容除了听现代文故事和诵读文言文之外,也加入了识字和阅读。因此,诵读文言文这部分,继续保持每天读5-10分钟即可。

课堂上,我为娃们讲解《论语》经典句子以及古诗词约两年多之后,除了继续正向讲解之外,也开始有意识地带娃们做反向练习,即:我选择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类型的相关故事讲给娃听,他们听完故事后,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提炼主题并从已学文言句子中找到合适的表达进行概括。

孩子们学文言文的第三个目标是能把读过的文言精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文化储备,将来能轻松阅读各种汉语书籍;能在与人沟通时准确理解别人提到的成语典故;在表达时能适时地引经据典,简练生动又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阶段正是为实现第三个目标做准备。

第六阶段、能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实现学文言文的第三个目标

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对于已学经典,我们将继续巩固,做相关游戏,进行双向练习:看到文言句子,讲出自己的理解并举例说明;看到故事和例子,能找出贴切的文言表达归纳概括之。

此外,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要求孩子记住经典的常用文言表达,在阅读时遇到这类表达也会有意识地体会、理解和记忆,在生活中引导孩子适时运用,并继续为他们提供正式表达的机会将学到的经典加以应用

同时稳扎稳打地推进新内容。不求多,重在稳,一点点积累。


总结:



在娃能接受的前提下,文言文熏陶越早开始越好。

小娃学得快,忘得也快。要想学好汉语,学习文言文只有“早开始,一直用”,才能真正成为一辈子的财富。

虽然小时候读了不懂,但却是接受度最高、畏难情绪最小的阶段,此时即开始文言文的熏陶,建立亲近感会更容易

三四岁的娃,已积累起来的现代文基础无法直接帮助理解文言文,还会让娃避重就轻,成为接受文言文的阻力。

心理学上的两个概念“曝光效应”和“启动效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小时候恰当地接触文言文,能建立亲近感,并且有利于日后对文言文的进一步学习。

娃学文言文的六个阶段:


1 听为主,产生熟悉感


2 跟读,每日少量,保持熟悉


3 能自己诵读,由熟悉而生亲近感


4 开始理解意思;


5 能根据意思说出恰当的文言表达;


6 能自如地引经据典,为深度阅读、沟通和表达助力。


至此,我用三篇文章两万字的篇幅讲了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转发。你的手指动一动,就会影响到身边和远方更多人。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本群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183 views0 comments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