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课堂上的新环节,竟让孩子们惊呼“怎么会这样”!

逻辑思辨开课两周,孩子们认知被刷新,我的教学心得不吐不快

本文为『愿者闻之』公众号第125篇原创分享,全文约4600字。

最近两次学堂课上逻辑思辨环节的一些探讨,可能刷新了孩子们的认知。简单说来就是,孩子们意识到:有些事情的正反两面,看着是对立的,可是稍加分析便发现,对立的两个观点都非常有道理!而且竟然都合理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纷纷惊呼:怎么会这样?!


我举个例子吧,这样更直观。


上周六课堂,有这样一道辩题: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同的东西,这样才公平。

初看辩题,结论似乎很明显。果然孩子们一边倒,纷纷支持反方观点,即:公平不是说每个人都该得到相同的东西。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如果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东西,那对于努力的人来讲就太不公平了。努力的人应当得到更多的奖励,这才公平。”

“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给他们一样的东西反而不公平,应该按需求分配。”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给相同的东西可能让一些人感到不开心。”

……

直到有一个孩子说:

“有时候公平的确是指每个人都该得到相同的东西,比如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再比如做错了事都应该得到改正的机会。”


我补充道:“想一想学校里老师给大家分东西,一般都是一人一份对吗?如果这时候有人说他的需求是两份,老师会满足他吗?”

孩子们笑了,说不会。

我:“对呀,《论语》里有句话叫什么?不患寡而……”

孩子们:“……患不均。”

我:“是的,因为这时候很难按需求来判断,而相同的分配方式简单明了,更容易理解和执行,不会引起争议。而且这种分配方式其实很普遍,家里孩子如果多于一个,那么父母在兄弟姐妹之间分配资源的时候,往往也是这样操作。只不过有时候是从数量上来讲相同,有时候是从价值上来讲相同。每个人都应当被平等对待,而得到相同的东西可以避免偏袒或不公。”


孩子们意识到,正反两方观点,现实生活中均存在对应的场景,两种方式其实都很常见,无法用是与否、对与错来进行简单的判断。



更让孩子们觉得难以站边的,是另一道辩题。


我给孩子们两段话,各150字,是关于思考和行动的见解。

第一段话: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花时间思考并找到最佳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首先,这样做可以避免盲目行动带来的失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提前规划有助于提高效率,确保每一步都朝着目标稳步推进。例如,在建造一座桥梁之前,工程师需要详细设计蓝图,计算材料用量和施工步骤。如果没有这些前期准备,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结构不稳、材料不足等问题,导致工期延误甚至安全隐患。因此,做事前深思熟虑,找到最佳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第二段话:要成功完成一件事,行动是最关键的。过度思考、追求完美方案往往会让人陷入拖延,错失良机。首先,行动能带来实际进展,即使方向不完全明确,也能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其次,行动有助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纸上谈兵。例如,许多科技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并不会等到所有细节都完美无缺才开始,而是先推出一个初步版本,再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如果一味追求完美方案,可能会错过市场机会。因此,行动胜于空想,灵活调整比完美计划更重要。


我先分别请孩子们提炼两段话的观点,再论证这两段话的逻辑是否自洽,最后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孩子们读完后,觉得这两段话都好有道理。但是又的确存在某种对立。前者说要深思熟虑;后者说行动是关键,不要追求完美方案。课堂上有三个小朋友勇敢举手尝试表达,都是说到一半说不下去了。因为发现自己很难站边,说着说着就跑偏了。我说不急不急,课后慢慢想,所以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捋清思路,录制音频,下次课前发到班级群。


孩子们这般反应其实并不意外,因为课上这些探讨的结果,和孩子们过去十年人生经历所获得的认知,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孩子从出生起就被教导:什么是对的应该做,什么是错的不能做,因为一二三若干原因,所以如此。而咱们父母,从孩子出生起,也会被各种育儿准则提醒:在养育孩子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要一致,否则,既不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进而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不过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让他们知道,世间一切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各种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们的论据。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们形成跳出思维定势和局限条框的意识,建立起善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的逻辑思辨体系,这样他们才不会轻信某些观点,才能做出更为全面的判断。



我们具体怎么做?


因此,本学期我在学堂16‘级课堂上引入“逻辑思辨”环节,关于课程规划和设计,点这里了解

每次新增一个环节,我都会做一些铺垫,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要新增这个环节,这次也不例外。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孩子们发言不能重复,只说不同意见或是对之前小伙伴发言的补充。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怎么做决定?

有孩子说:“我会先做比较,然后挑最好的。”

有孩子说:“可能几个选择都很好,但只能选一个的话,就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那要看情况了。比如吃好吃的,我都爱吃,但是不想总吃同一种,所以我每次的决定不一定一样。”

还有孩子说:“之前是那样做的,所以这次就也这样做了,习惯了,没有思考就自动做出了决定。”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独立思考?

大部分孩子认为:“独立思考就是不受其他人的影响,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我:“可是,我们做决定的时候,真的能完全不受其他人影响吗?一个从来没有从外界得到过任何信息和输入的人,比如刚出生的小婴儿,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做决定?”

孩子们:“所以要先学习,从别人那里了解到很多东西。”

我说:“可是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能确保只接收客观事实,而不接收到任何一点看法或者观点吗?”

有孩子问:“怎样算是事实,怎样算是观点?”

我:“事实是客观的,不随着人的感受而改变,比如今天天晴。观点则是主观的,包含了人的态度、想法或者感受,比如,今天天气真好啊!

人在传递信息的时候,究竟能多大程度地只传递事实,不掺杂任何观点?恐怕很难。甚至,绝对客观的事实都不一定存在。”

有孩子说:“就连1+1等于多少,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一群羊加一群羊,结果还是一群羊。”

我:“哈哈,是呀!”

有孩子提出:“那些科学发现和研究的结果,比如说绝对零度的定义,可以说是绝对客观的事实吗?”

我:“我不确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有些曾经的客观事实,已经被证实不再正确。所以眼下的发现和科研结果,也许只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算是事实,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人类自己就发现它的局限(不再是事实)。不过我感觉这已经有点哲学探讨的意思了。”


这世上到底是否存在绝对客观的事实?

有孩子说:“老师,科学测量的结果,应该是绝对客观的吧。比如现在几点钟,今天气温多少度。

我:“孩子,真不一定,科学测量的标准都是人类制定的,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人们都有各自的标准。即便是同一个标准体系下,也会有偏差,严格来说,也算不上绝对客观。

连自然界或者说科学事实都很难说绝对客观,更不要说人与人之间的事,或者社会现象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出来不太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关注点可能大相径庭,再加上说话人的表达习惯、性格特点、当时的心情、与这件事或者其中人物的关系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对事实的描述。

好,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们做判断之前,总是要先学习。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沟通时,事实和观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我继续问:“那么,既然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里既有事实也有说话人的观点,如果我们做决定时也参考了这些信息,我们有可能做到完全不受他人的影响吗?”


孩子们开始犹豫。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喜欢留长发,爸妈可能会说,头发太长该剪剪了(很多孩子笑,看来很有共鸣),可是你不愿意受爸妈影响,而是坚持留长发。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长发这件事,真的是你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吗?有没有可能是你的同学和朋友喜欢留长发,而你不想和他们不一样;又或者是你喜欢的一个影视明星、歌星留长发,你希望自己也像他一样受欢迎……

孩子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喜欢长发是独立思考,是自己本来就喜欢留长发,所以和有同样喜好的人在一起。”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因为周围的人、同学,不是自己能选择的。是大家都喜欢长头发,为了能和大家一样,所以接受了。或者是一开始并没有那么看重长头发短头发,但周围人都这样觉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也这样认为了。这不是独立思考。”

“分开看吧。如果是因为别人觉得长发好看,所以我这么认为,那就不是独立思考;如果我本来就觉得长发好看,那就是。”


我问:“可是如何分辨是自己本来就喜欢还是受周围人的影响所致呢?”

我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唐代的时候,人们以胖为美。”

尽管我相信很多孩子并不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审美标准,但我话音刚落,一个孩子开始发出“噫”声,很快课堂上“噫”声连成一片。

等孩子们安静下来,我继续:“胖和瘦,很难说哪个一定更美,但是为什么唐代大部分人的审美,现在咱们看来就那么不能接受呢?现在我说胖很美,你们一起‘噫‘我,这个压力还蛮大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们在唐代,要说出胖不好看这样的话,估计要承受同样的压力。所以那时候你们到底会怎么想,真的很难说。”


我:“咱们兜兜转转,聊得太久了,快忘了先前的问题了吧。什么是独立思考?听了各种别人的看法,然后进行的思考,还能算是独立思考吗?”


孩子们陷入沉思。


有孩子说:“会不会事实上‘独立思考’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呢?”

我:“尽管任何思考事实上都会受时间、空间所限,也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思考会被这些因素所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迈出了走向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接着就是提醒自己跳出局限。跳出局限是很难的,一方面是身处其中的人根本不自知;二是明知有局限,却不知道如何跳出来。”


这时候我给孩子们看了一幅图。

(图片来自网络)


“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孩子都熟悉,所以孩子们一看都笑起来。

我:“我们为什么笑呢?因为这些人各个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而我们看到,他们每个人都片面了,都只认识到了一小块,就以为是全部。不过别笑他们,因为如果我们在他们的位置上,估计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们之所以会有现在的看法,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让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他们所有人的角度,也因此掌握了更为全面的信息。

所以,平时,当我们听到一种声音,支持甲,反对乙,我们是不是也要看看能不能收集到更多信息,看看支持乙的人是怎么说的,而不是听了一面的观点,觉得有道理,就直接拿来,当作是自己的观点。

给大家看这幅图,以及在课堂上引入逻辑思辨的环节,正是想让大家有意识地让自己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件事;也许我们努力后仍无法了解到绝对客观的事实,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离它更近一些。

另外,也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帮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形成一种“跳出局限”的意识。

在我们做重大决定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我的决定是基于什么信息所做的,这些信息来源是否可能存在局限?我是不是再听听另一种声音?

在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了解事情之后,跳出局限,理清思路,分析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我们做到了这些,我想,应当可以算是独立思考了。


真正的独立思考,始于跳出局限的意识,成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辨别、整合与超越。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面对对立与矛盾时,既能倾听不同的声音,又能保持清醒,最终做出既符合逻辑又兼顾人性温度的选择。


全文完,感谢阅读。


 

欢迎加入“愿者闻之交流群”,与海内外用心娃妈娃爸交流切磋!

请先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并留言“申请入群”。

提示:群里每日进行大量经验心得分享,消息量大。

群风积极严谨,对广告和灌水零容忍,入群请慎重。



Comments


bottom of page